報載,繼12、27等數字中學改製成外國語學校後,廣州另一所數字中學——廣州市第21中學又將被合併成外國語學校。消息一齣,引起該校不少校友以及退休校長的反對。
  反對歸反對,改校名的事情還得議議。首先學校改名時下已經不新鮮,廣州曾經有130多所數字學校,如今幾乎一半已經更名,更名成了時髦潮流。對於換掉那些毫無個性的數字式校名,原本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需要彰顯自己文化底蘊、教育理念,用一二三四五來代稱,實在不上檔次。
  學校如人,一般說來,給學校起名是有學問的,基本可以分上中下流三者,上流者從名號即可反映自己的教育人文情懷,名字含義深遠,卻又易記易傳,如真光、執信、培正、廣雅等,學校以此為辦學宗旨,堅守如一,即使百年之後仍然是校名如碑;中流者,名號雖普通卻容易記住,至少是獨一無二,反映出學校某種特點或者歷史,如以地理為名的海珠中學、赤崗中學,或者以創辦人命名的陳嘉庚紀念學校等;不入流者,即一二三四五六,有名形同無名,如此潦草。
  如果說很多這類學校是1949年之後興建的,當時沒底蘊也說得過去,反正大家都是洗腳上田。如今文化復興,文化產業都已經興起數年,即使老校友們保留著貧乏的記憶,也不能成為阻擋學校“洗心革面”的理由。
  然而糟糕的是,取代那些不入流校名的同樣有點不入流,比如27中改名“廣州市越秀外國語學校”,42中改名“海珠實驗中學”,赤崗中學改名“廣州市景中實驗中學”,44中也將更名“天河實驗中學”,而21中學估計也要跟外國語扯上關係。
  外語、實驗等名號本來也不差,一旦被濫用就變得不入流了,手握巨大的優勢資源的公校,原先起個屌絲名字已經不能用低調來解釋,用一個濫用的洋屌絲名字來更換,除了凸顯一貫的多快好省之外,更反映的是一干公立學校借國際化之名,越位爭搶生源,以此推卸自己的承擔的義務教育責任。
  有消息就說:21中將與華僑外國語學校合併成為一所新的外國語學校,屆時21中初中部將不再招生,其高中部則成為新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部。如果21中與華僑外國語學校一旦合併,21中初中無法再進行招生,附近數百名地段生就面臨者更加嚴峻的就學壓力,成立外國語學校後,國際班的收費自然又水漲船高。公辦教學資源原本應該體現在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上,而非市場競爭上。然而,國際化改名的背後是一些公立學校借改製改名的機會,堂而皇之的將公共資源私人化,當成撈取利益的工具。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學校改名貌似是一個文化問題,實則事關利益。學校的特色、歷史、底蘊以及校友的記憶其實都無關緊要,緊要的是多快好省趕上又一輪的教育大躍進。上一輪名校辦民校的大躍進已經創造出一批既無公共服務精神又不尊重市場規律的怪胎學校,而這一輪的學校改名創收運動或將和其更換的校名一樣,不倫不類。
(原標題:公立學校紛紛改名既無文化又無責任)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q76uqko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